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127小時


127小時


故事可以說是非常的間單
大綱幾乎可以一句話說完
「主角被落石夾住手臂困在山裡127小時,最後自己斷臂逃出生天。」

化成古典分鏡的敘述方式,也可以用個五個最簡單的分鏡組合就可以說完

主角去爬山(下車、巧遇、玩耍)
主角受困(崩落、夾住)
主角的掙扎與飽受折磨(推石頭、綁石頭、缺水、幻覺、喝尿) 
主角壯士斷腕(斷骨、切斷)
主角脫困求救(步履蹣跚、垂降、呼救)

然而本片絕不是這麼無聊
如何把
「很長的故事在一部片的時間內精采的呈現」跟
「把很簡單的劇情在一部片的時間內表現的很精采」
都是非常考驗導演敘事功力。

個人認為這部片算是後者很好的一個範例了。
雖然不致於精采到讓觀眾不會發現這是個簡單的劇情
但是導演能做到
「不刻意拖慢劇情」
「不亂加沒意義的故事分支」
「不冷場」
這三點,算是非常可圈可點了。

而導演之所以以可以做到這三點
是因為採取了大量的第一人稱(也就是主角)的觀點

這裡稍微介紹一下導演
丹尼·鮑伊(Danny Boyle)
知名作品為
《猜火車》(Trainspotting)
《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
《太陽浩劫》(Sunshine)
《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由《猜火車》最知名的分鏡「嗑藥幻覺」我們可以看出丹尼導演非常擅長「將幻想或感覺等難以言傳的東西視覺化」
在本片中導演大量發揮此項長才
將「受困」這件本來很簡單的事件,轉變成精采「心理與幻覺的具象分鏡」
受困會掙扎,會哇哇大叫,會憤怒,會頹喪
這以普通第三人稱來呈現的話一下子就沒戲唱了

然而採用第一人稱的話,則可以透過表現主角心境上劇烈的轉折
讓整個劇情更具有鮮活更具張力,
像是想起後悔沒接媽媽打來的電話
想起後悔沒挽留前女友
想起後悔沒跟同事說他要去哪裡爬山...
幻想大雨來到而脫困
幻想去了party的邀約
遙想車上的芬達....

就是這些第一人稱的分鏡讓這簡單的劇情可以填滿這一部片的時間卻不冷場
一部經典的好電影是由好導演、好演員、好劇本、好分鏡、好配樂、好效果....所結合的效果。
不可諱言的這部片就是缺了好劇本,
這是很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共通的缺憾
原因是「真實的世界是不戲劇化的!」
沒有所謂的主角威能、奇蹟、大逆轉...
不過卻也因此真人真事改編的劇情比較容易跳脫老套框架
雖然劇中導演利用「主角幻想」的方式還是做了一些「大逆轉或奇蹟」的幻想
但是回歸現實的時候,知道這是幻想後的觀眾總是「切~」的一聲,
然後自動忽略此段分鏡的重量與張力

-----

片中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
片中採用了很多花俏的分鏡手法,例如同時切割畫面成三部分
並大有蒙太奇的味道,雖然敘述目標並不能說很具體
但卻還算適得其所,
因為導演只在頭尾時候營造「氛圍」的時候使用這些分鏡手法
所以不致於造成訊息的過量或是混亂或因為太不具體而不知所云。
像是營造文明都市的繁忙氛圍,
(也剛好映襯之後的大自然的雄偉)
也算是蠻創新的手法。

---------

最後說一下主角 詹姆斯法蘭柯James Franco
比起「蜘蛛人裡面綠魔鬼的兒子」
這部片才算是真正適合他的戲路與風格
片中陽光男孩的感覺、受困的堅毅、幾近崩潰的張力,都有到位的呈現。
並且片中幾乎全是他的鏡頭,可以說是獨挑大梁
相信這部片會讓這位演員得到加分的評價。

結論:導演很強、劇情soso、很用心製作,但應該不會讓我常常想起的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